|
探访多拉·卡尔夫故居,与马丁·卡尔夫座谈1949年,多拉·卡尔夫开始了她在瑞士苏黎世荣格研究院为期6年的学习,并由荣格的夫人爱玛·荣格为其进行心理分析。 这一年,卡尔夫45岁,是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经历了自己的生活困苦与心理危机。 为了靠近研究院方便学习,她买下了昭里孔(Zollikon)街区一栋古老的房子。该房子始建于1485年,庭院中有着美丽的喷泉。 当时,荣格的儿子皮特·荣格帮助装修了这房子。皮特是建筑师,并带有心理分析的灵感。装修后的房子让荣格本人都十分羡慕,并开玩笑说要用他在库斯纳赫特的大屋和卡尔夫交换。 图:“沙盘游戏”的出生地 卡尔·荣格 多拉·卡尔夫在波林根 …… 2016年10月31日,苏黎世已进入深秋时节,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一行人来到多拉·卡尔夫的故居——“沙盘游戏”的出生地,卡尔夫的儿子马丁·卡尔夫热情接待了大家。 马丁·卡尔夫也是国际著名沙盘游戏治疗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创办会员之一。 在这间已经有500多年历史的屋子里,大家围坐在客厅中央的红沙发旁,申荷永老师、高岚老师和马丁一起聊起了他的母亲多拉·卡尔夫,沙盘游戏治疗的创立者。 座谈从沙盘游戏治疗的历史,多拉·卡尔夫与荣格的相遇,与荣格太太艾玛·荣格的心理分析,以及沙盘游戏治疗的最初创建开始,谈到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的形成与发展,所遇到的困难,沙盘游戏治疗方法与技术的变化,以及,其本质的内涵。 当然,也谈到卡尔夫所创立的沙盘游戏治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易经》、道家和佛教,以及周敦颐的哲学,如多拉·卡尔夫与张钟元和铃木大拙等的交往,有如卡尔夫与沙盘游戏治疗的两个大梦…… 多拉·卡尔夫深受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包括易经,道家思想,藏传佛教,禅宗的深刻影响,这种深刻的连接体现在她做过的两个有关中国的梦中。因此,当时为她做分析的荣格分析师也曾对她说:“你有一颗中国的灵魂”。 说到这里,马丁起身走到旁边的书架上找出母亲经常阅读的“中国书籍”——翻译成德文的《易经》,《礼记》,老子的《道德经》以及理查德·卫礼贤的著作,它们就放在书架正中方便随时取用的位置。 因为它们,这个西方的古老房子与古老的中国心灵保持着一种足以跨越时空的连接。 马丁是佛教徒,已将这种修行带入沙盘游戏治疗的实践。马丁说,他每天内观两次,到现在已经坚持了47年。 申老师也向马丁解释了“沙盘游戏”四个汉字的原型意象,如“沙”之象形会意,心中之需;如“盘”之盘古意象和般若智慧;如“游”之逍遥善游游于六艺,如“戏”之虙戲寓意和逸豫安怡…… 对此马丁感到非常有兴趣,他感慨,也许“沙盘游戏”这几个字真的不足以说明这种方法的内涵,可能如卡尔夫所说,它更多是“the Way of life”,一种生活方式,有关生命之道。 马丁将其妈妈所喜欢的书(源于道家的)《生活方式》送给申老师,让其带回中国;其中,已是包含他对沙盘游戏在中国的期望。他说,如其妈妈的梦,沙盘游戏之根本来在于中国,也将在中国开花结果。 天色将暗,刚刚在苏黎世荣格学院参加完当天课程的学员赶到了这里,这是自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访学项目开启以来,来到这里追溯沙游之源的第二批60多名学员。 安静的小院突然热闹起来,学员们分组来到卡尔夫的沙盘室,那里还保存着卡尔夫用过的沙具,靠窗的工作台上放着彩色画笔,将手放进沙盘里似乎能感受到沙中传来的跨越时光的讯息…… 温暖的灯光,历史悠久的木地板,墙上的唐卡,存放着荣格全集的书架……这一切低语着关于沙盘游戏的故事。 卡尔夫说,也许有一天他会写一本关于这幢房子的故事,写一写关于它的历史。 多拉·卡尔夫的成长,婚姻与家庭 多拉·卡尔夫于1904年12月21日,出生于瑞士,家里有两个男孩、两个女孩,她排行老三。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卡尔夫身体纤弱,疾病缠绵,无法参加许多体育活动,因而助长了她与生俱来的内向性格,而这种性格使她发展了内在丰富的世界。 1923年,卡尔夫从人文中学毕业,学校一位老师发现卡尔夫很有天赋,就鼓励卡尔夫致力于神秘主义领域的深奥研究和外国语的学习。于是,卡尔夫学习了拉丁语、罗马语和梵语;由于对东方思想文化和神秘主义充满兴趣,卡尔夫也热情地探索着。 之后,她进入伦敦西域大学哲学专业,追求自己在教育、艺术和宗教方面的兴趣(这是当时那个年代和社会阶层的女性们传统的选择)。 后来,由于她在音乐上的天赋,她前往法国,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罗伯特·卡萨德修(Robert Casadesus)学习音乐,并获得了交响乐专业的文凭。 再后来,卡尔夫受其创造性引导,去意大利学习艺术装订。她与一个意大利人相遇并很快坠入爱河,但由于宗教不同(卡尔夫家信奉新教, 而他信奉天主教),受到卡尔夫父亲极力反对。 无奈之下,卡尔夫回到瑞士。她非常受伤、失望,于是跟随姐姐进入女子修道院修行。然而,这并不是她的命运。 卡尔夫的姐姐为她安排了很多社交机会,于是卡尔夫认识了奥盖斯特·卡尔夫(August Kalff),一个银行家的儿子。他们有着类似的兴趣爱好,都对东方思想文化充满兴趣。 1934年,卡尔夫嫁给了他,并随他来到荷兰,过着闲适的生活。 1939年,卡尔夫由于生第一个孩子彼得回到瑞士。之后,她再次回到荷兰,但是不到半年,纳粹入侵,加上彼得生病,所以卡尔夫又回到瑞士。可是,她的丈夫留在了荷兰。当母子乘坐的火车拉响汽笛的那一刻,荷兰陷入了战争。 虽然回到家乡,但因为属于战争期间,卡尔夫与外国人结婚了,所以她被家乡视为外国人,不能得到食品供给和其他优惠条件。而纳粹掠夺了他们家在荷兰的产业和账户,于是,卡尔夫丧失了优越的生活。 虽然卡尔夫的父亲多次要帮助她,她都拒绝了,始终独立坚持。这时,卡尔夫认识到:“一切都有赖于我,一切都在我的肩上。我要为一切负责。” 1944年,卡尔夫搬到了一个叫做帕潘的小村子。在这里,儿子彼得很容易就交了很多小朋友,小朋友们也很喜欢在卡尔夫家玩。 有一天,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卡尔夫打电话,希望聚一聚。因为她观察到,每次自己的孩子从卡尔夫家玩耍回去,都非常放松和开心。她对卡尔夫非常好奇:究竟她有什么魔法,能为孩子们提供如此积极的氛围? 这次相见点燃了她们一生的友谊,也为卡尔夫的人生开启了新的一页:这个好奇的妈妈就是荣格的女儿格莱特。 1948年,卡尔夫的父亲已经去世。由于战争期间他的奉献和付出,他只留下了很少的遗产,仅够支持卡尔夫求学一种爱好。 格莱特建议,既然卡尔夫对与孩子的交流这么有天赋,就学心理学吧。格莱特把卡尔夫引荐给荣格,荣格也很认可卡尔夫跟孩子之间天然的连结能力。这一会面开启了卡尔夫的心理学生涯。 战争结束后,卡尔夫的丈夫多次来瑞士,并且他们有了第二个儿子马丁。然而,他们的婚姻终究没能敌得过战争的侵蚀,1949年,他们离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