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大会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

本文整理自吴怡老师于11月27日在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大会上的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的哲学反思。演讲内容经吴怡老师授权刊出。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128.png

图:吴怡老师演讲现场(线上),2020.11.27


这次大会的主题有三个(层面),一个是“选择”,一个是“变化”,一个是“反思”。我不是荣格的学生,我不知道这三点在荣格的思想里面应该怎么讲。我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三个方面。


一、选择:不去选择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选择,中国哲学对选择有正负两方面的看法。


1.   对“选择”的负面看法:不要选择,人就快乐


先说负面的看法。《信心铭》里有两句非常有名的话“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什么叫“拣择”?“拣择”就是选择,至道无难,最怕的是你要选择好坏、是非、善恶。


这话下面还有两句话:“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憎”就是“恨”;没有讨厌,没有爱,清清楚楚;“洞然明白”,就是大道。“憎爱”就是我们意识上的分别观念,比如,美丑好坏……没有这种分别的观念,就是“大道”。


而在这两句话之后,赵州还讲了一句话(这句话很深刻,我一直很喜欢它)——“老僧不在明白里”,不是说他糊涂,不是说他像郑板桥一样难得糊涂。他是心里清清楚楚,但是他不在明白里,不以为自己明白。今天我们都以为自己很明白,是是非非好像我会选择。


所以这个观点认为,选择就是错误的,不要选择,人就快乐。它对选择是一个负面的看法。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646.png


老庄也是如此。


老子有几句话你们也许都知道了——“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五”就是多。颜色很多,我们眼睛看不清楚了;声音很多,我们耳朵聋了;味道很多,调味品很多,我们嘴巴吃不出味道来了。


所以说很多很多的选择,使得我们失去了视觉,失去了听觉,失去了味觉。不要有太多的选择。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796.png

老子,别称李耳、老聃(约公元前571-471年)|图源:网络


庄子也是一样,庄子《逍遥游》讲“无待”。我们都在等待,希望明天更好。这也就是说,我不满意现在,把现在跟明天、将来做个比较,放弃现在,希望明天。庄子说,这就是痛苦的渊源,所以“无待”——不要等待。


庄子说,我们身在自然界,我们要安于自然的安排,而去“化”,跟自然一起变化。所以庄子也强调不要有选择性,不要等待。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986.png

庄子(约公元前 369年- 286年)|图源:网络


以上是对于“选择”负面的看法。


2.   对“选择”的正面看法:选择很重要


对于“选择”有着正面看法的是儒家。儒家很清楚,“君子欲于义,小人欲于利”,我们在“义”“利”之间选择,义利之辨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引则引,可以试则试,什么时候该引、什么时候该试,也是个选择,这就是人生方向的一个大选择,这个大选择也影响我们一生。


我举个例子,孔子周游列国,63岁的时候,他回到卫国。这时候子路在替卫国君主做事情,子路就问孔子:老夫子你来卫国,如果我们的君主问你政治,你认为哪个最重要?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1255.png

孔子与其弟子|图源:网络


孔子回答说:“必也正名乎!”子路一听到“正名”两个字就说:老夫子你怎么那么迂腐!(“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孔子马上回应子路:这是我迂腐?是你太粗野。(“野哉!由也!”)


因为这两个字,两人吵起来了。正什么名呢?因为当时卫君很年轻,只有14岁,他的父亲被卫灵公流放在外,在卫灵公死后,卫灵公的孙子成了君王(卫出公),而卫君的父亲(卫庄公)也要从外面回来,父子二人要争王位了。


孔子看到这种情况,他认为第一件事情是要证明父父子子。儿子要把位置让给父亲,现在儿子这边有一帮人帮儿子反抗父亲,阻挡父亲回来。


子路当时替卫君做事,他要帮年轻的卫君。究竟要帮流放在外的父亲,还是帮现任的年轻的儿子?这是个选择。孔子认为子路应该选择父亲,父父子子;而子路认为应该选择现任的儿子。子路选错了。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1614.png

子路|图源:网络


后来他父亲(卫庄公)回来,逼走了儿子(卫出公)。子路为了帮卫出公,挺身而出;因为年纪大了,寡不敌众,在搏斗过程中,子路的帽子掉在地上,儒家讲“君子死,冠不免”,也就是说,君子虽死,但帽子不能掉。子路很迂腐,拣了个帽子,被人乱刀砍死。这也是选择。


选择很重要,在儒家非常重要。


3. “选择”的三个层次:意识、心智、心神层面的选择


西方心理学都在意识层面讲“选择”;《信心铭》中讲的“拣择”“憎爱”,也是意识上的选择。


儒家不在意识层面讲,儒家在理智上讲,我有一本书叫《整体生命心理学》,把我们的心分成4个层次:


一个是肉体的心,心脏;


一个是意识的心,心意,意识;


一个是理智的心,心智;


一个是精神的心,心神。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1932.png


西方心理学在心意上做选择;儒家在心智上做选择,儒家不强调心意,因为心意只讲利,不讲义;老庄等否定了意识的心,也不走理智的心,它们跳过去,直达心神。


所以就“选择”来讲,我认为有三个层次:一个是意识上的选择;一个是心智上的选择;一个是心神上的选择,心神上的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上面简单谈了谈中国哲学对于“选择”的看法。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2095.png


二、变化:重要的是把握现在,将来变什么,反倒不重要了


接下来我们谈“变化”。


如果把变化放在一个词语中,这个变化就是“change”。实际上是以“变”为主,“化”附在“变”里面,那么我们讲“变化”实际上是在讲“变”,变动。


如果把“变”跟“化”分开来讲,那就不同了。


1.“变”是平面的,“化”是垂直往上走的


一,“变”是平面的,我们从生到死,春夏秋冬,都是平面的变化。


二,“变”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是客观的一个发展。


三,“变”是物理现象,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是变,没有人为加进去。


四,这个“变”,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我们人从生到死,我们遇到的挫折、困难等,都是“变”,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它,便把它当作命运。将来会变得如何,我们也没有办法预先知道。


这是“变”。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2432.png


“化”不同,“化”是垂直往上走的。我们有“大而化之”,“我”可以主导“化”,化也是修养功夫。比如,由生到死我们没法儿变,但我们能生的有意义。我们可以修养到什么程度?这一点我们可以自己做主。


“化”,可以用现在代替未来,未来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不要管它,只要把握现在,就不在乎未来。


就像子路问孔子,什么是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知“生”以后,自然会知死。所以“化”是把握现在,当前能够转化,将来变什么,就不重要了。


所以“化”实际上是“转化”。我有本书是《易经的处变学》,《易经》(所说)的吉凶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化”掉,这属于“转化”。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2716.png


2.中国哲学中的“转化”是什么?


什么是转化?


第一,转化是一种往上提升的智慧。往上提升,有一种理解是不执着两边。是非、生死,这是两边。超脱这两边的执着,往上升,它是上升的,超脱的,超越的。


第二,转化是一种德性的功夫。孟子讲“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充实自己,身心修养,然后有光辉出来,这就是“大”,“大而化之”,“大”了然后才能“化”。功夫是什么?是修养功夫,要靠时间修养。


第三,转化是整体的。这个“整体”就是我提到的“整体生命哲学”——道,理,用。用“道”把它们整合。


第四,转化是一种自然的发展。顺其势的发展才能转化,才转得掉。


第五,转化是无私的开放,无私才能开放,一开放就开悟了。open is wisdom,打开心胸就是智慧。


第六,转化是正面的态度。这很重要。我们遇到困难时,要正面迎接,“转化”不是转身就跑。中国人一开始就懂得转化,我们面对生老病死,能够转化它,态度比较正面。


第七,转化是一种共生。什么是共生?就是跟宇宙一起生生不已的发展。庄子有两句话,“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很多人把它注解为:我生下来跟天地一起。错了。天地生生不已的发展,我一生下来就参加了天地的发展,跟天地一起发展,这是“天地与我并生”。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3240.png

图源:网络


传统中国哲学里面讲易经时,常常会说:阳消灭阴,阴消灭阳。好像阳把阴消灭了,所以阳盛,春夏就到了;阴把阳消灭了,秋冬就到了。不是的。


《易经》是转化。阳碰到阴,阳能够转化阴,把阴转到它身上,跟阴并生;阴碰到阳,不要去跟阳打仗,阴要把阳气转到他身上,所以阴里面有阳,阳里面有阴,转化之后,阴阳就融合在一起了。


所以是阳转化阴,阴转化阳,这就是我讲的“转化”,一定要万物并生,不是逃避,不是脱离。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3446.png

图源:网络


以上是我认为中国哲学中的“转化”应该有的几个特色。


3.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转化”是什么?


那么,有学生会问,中国哲学或者《易经》中的“转化”跟荣格的“转化”有什么不同呢?这一问就把我问倒了,我说我不懂得荣格的转化。为了给讲这次主题,我突然翻到了申荷永博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这本书里谈“转化”谈了三点:


一,转化蕴含着“自性化”,真实自我的体现;


二,转化包含着整合,是潜意识跟潜意识的整合;


三,转化包含着超越自我,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3678.png

图源:网络


三、反思:从《易经》看新冠疫情


接下来讲“反思”,大会的主题是“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的深度心理学反思”。谈到新冠疫情,今年年初,疫情严峻时,我正在教《易经》,当时有个学生提到“雷神山”“火神山”医院,这两个名词都从《易经》中来。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3804.png

图源:网络


雷神山就是《易经》中的震卦,火神山是《易经》中的离卦。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3840.png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3842.png

图源:网络


现在我跟诸位讲讲“震卦”,正好可以跟新冠疫情结合在一起。


震卦的卦辞是“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是说雷打来的时候,不要丧失“匕鬯”,“匕鬯”就是祭祀时候的勺子跟叉子。因为它们起着沟通的作用,叉子叉东西,用勺子舀酒洒在草上燃火迎神。


这里我想到《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刘备和曹操煮酒论英雄,曹操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一听,筷子和勺子掉下去了,可能是有些害怕曹操洞悉这一点,(把他当作对手)。曹操问他,怎么回事?正好天上打雷,刘备说,听到雷声怕了。曹操说,大丈夫怎么怕雷,就没有杀掉他。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4113.png

煮酒论英雄|图源:网络


从“震卦”看疫情:


我们看一下震卦的六根爻(爻辞):


(第一爻)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虩虩是祭神用的工具,是沟通,是精神支持。雷打来的时候(新冠疫情来临的时候),你很怕,但是了解之后,“笑言哑哑”,“哑哑”不是大笑,是“无所谓,无所谓”的感觉。


(第二爻)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高陵,是登高,也就是避难,是说,新冠疫情来临时,失去钱财、财务有损失时,不要马上去追,将来会有的;你马上去追,命怕是都追掉了。


(第三爻)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眚”下面是“目”,眼睛。眼睛的毛病,指内在的看法,内在没有毛病和偏见,要有正面的看法。


(第四爻)九四:“震遂泥”。


你不要掉进泥巴里面进退两难,也就是你不要陷进去。你要把自己保护好,不要感染了新冠病毒,然后才能救助他人。


(第五爻)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


当雷来的时候,新冠疫情期间,你要有正常进行的事务,要有事做。这一爻尤其针对君主和领导。


(第六爻)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新冠疫情期间,不要只想到自己,也要想到邻居(别人),给别人方便,要想到怎么保护别人。


这个跟新冠疫情是不是有关系?也可以讲得通。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4661.png


最妙的是它的彖辞和象辞: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4677.png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4678.png


彖辞讲,恐惧致福(“恐致福也”)。雷来了、地震来了,大水来了,我们恐惧了,为什么还能致福?


因为我们如果能够解决这种恐惧,我们就有福。外面的变动可以使我们产生很多好的方面,好的人性,反而有福。另外,“恐惧修省”,有恐惧才有反省,疫情期间,我们反省,修身,同样可以致福。


【大会主题演讲】选择与变化:新冠疫情下中国哲学反思-吴怡4826.png


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医生和护士就是菩萨,菩萨不是摆设在那里让人膜拜的,真正能够救人帮人的,那就是菩萨。


从整体看,你也有功劳,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自己的事情,都是好的。


那么这是从中国哲学讲反省自己,讲修养道德。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