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演讲】抗击新冠疫情的心理学时空|韩布新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大会上,韩布新老师做了主题演讲:“抗击新冠疫情的心理学时空”。经授权,我们将部分演讲内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韩布新:中国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 图:韩布新老师演讲现场 我将从两方面分享。一是我们中国心理学会的抗疫心理援助工作;一是我个人的一些思考,包括个人文化实践。“文化”——学文以化,即便是在分数至上的大环境下,每个中国学人也一直在努力“学文以化”。 一、抗疫心理援助的思考 过去10个月,我参加了很多国际学术活动,常常被问到,中国心理学家在抗疫心理援助中,有哪些先进经验? 我说,中国心理学家做的事情其实是“锦上添花”;真正“雪中送炭”要靠国家各级政府官员的决策力和执行力,靠广大人民(包括你和我),我们的依从性、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靠我们传承几千年的中医药。 当然,继SARS、汶川地震、新冠肺炎以后,心理学再次成为显学,成为一个基本需求。 在抗疫心理援助中,我们有几个思考。 第一,心理学的事情要靠大家做,因此行业(内外)协同与联动很重要。心理学流派纷纭,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先天特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流派分离,就众说纷纭、无所适从,我们的意见要协调、要统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心理学家何时介入?为何介入?如何介入?如何评估工作有效性?这是我们从汶川地震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二,依靠联动找到最需要心理援助者。比如说,社区工作者的社区工作更接地气,我们必须要跟他们联动。因为靠着他们,才能真正找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跟华为公司合作,第一时间把腕表送到方舱医院。他们腕表里安装了情绪调节程序,以便医护人员工作之余调节心身。在生命救援阶段,一线工作人员非常疲劳。 第三,培养临床心理学社会服务人员的抗疫心理援助胜任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人的心理与行为影响有何独特性?心理学家个人与团队如何在预防、诊断、应对三个层面做好心理援助工作?这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从武汉封城之日就全神贯注开展的培训中心议题。 二、为什么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精神症状越来越多? 中国的人才培养传统从“诚意正心”开始,先培养内在的正能量,确定边界,确定做人的底线,然后再去“格物致知”;内外结合,到了一定程度才可以去“修身齐家”,然后才谈得上“治国平天下”。 “诚意正心”显然在过去100年越来越淡化,“格物致知”越来越强化。此消彼长的后果是我们内在的精神力量越来越软弱,越来越不够。“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要养,要通过各种文化实践来养。然而,这种养浩然之气的实践越来越少。 我们已经习惯于外源性、他人的帮助,不习惯于自己自性的养成。所有研究(小样本、大数据)都指向了现代人的心理问题、精神症状越来越多,为什么会这样? 我一直在思考,人在欲、情、礼、法、信这5个层面的多重现实困境与出路——人的欲望、情绪情感、“礼”(克己复礼的“礼”,儒家讲的“礼”)、法律与信仰。这5个层面,体现了古今中外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丰功伟业。 加拿大一位学者把人的存在状态分成自我、社会、自然和宇宙4种。他说“Understand the personin relation to social work,environment and cosmos”。 也就是说,人从自我角度出发,立身处事,这是一个根本状态。这个状态不能说它错,可是它会带来很多问题,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所以到“社会人”的层面,从自我中心到他位视角;是“诚意正心”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要解决的神识清明问题,是“修身齐家”要解决的愿景问题,也是“治国平天下”要解决的担当问题。 但这些还不够!这些是在人类社会层面;人还要面对自然,面对宇宙,仰望星空,还有很多“天问”。这四种状态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我相信,当年荣格老爷子——一个很小的孩子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天天思考这几个问题;到他中年危机的时候,仍然在思考这些问题。
少年荣格,老年荣格 我们人怎么摆脱自我中心,形成一个他人视角?怎么摆脱“厚黑”达到“兼善”? 古今中外都在思考这些问题,这应该是每个清醒的人、民族、国家都必须要回答的。 你的答案是什么? 荣格老爷子给我们展示了他的“自性化”“集体潜意识”……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王阳明当年也找到了——内圣外王。 图源:网络 三、诗词的美:在有限的规矩里达成无限的自由 我很幸运,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跟父亲学古文,学书法,学做对联、写春联,学写诗……就像马一浮先生讲的:作诗写字可变化气质,但须习久,始能得力。 苏轼,大家都知道,没有人不喜欢他的诗词;但他一生很不幸,因为他有持守,他坚持自己的边界。他的诚意正心告诉他,不能同流合污,不能厚黑。兼善与厚黑不能同负一轭,所以他常常认知失调。他用诗词不断地整合自己,不断地自我疗愈,不断地实现认知重评,达到自我的Integrity,也叫“合一”。 苏轼|图源:网络 我喜欢用诗词总结自己的研究,觉得很有意思。“国兴老有乐,子孝亲无忧”是根据我们研究发现总结的两句话;非家庭支持显著提高老年人积极情绪,而只有家庭支持才能改善老年人的消极情绪。 如果高龄老人有自杀倾向、厌世,他受病痛折磨、觉得生不如死,怎么办?我们的社区工作、包括各位的助人工作,这个时候是锦上添花;,我们帮着搬一袋米、送一桶水、陪他聊天……这些都可以显著提高他的生活满意度,乃至两到三倍。但是如果他不想活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跟他老伴儿、孩子建成同盟军;只有他们才能雪中送炭。 所以叫“国兴老有乐,子孝亲无忧”。 还有两句话,“若无亲人伴,他助反添愁”。什么意思?现在时兴重要日期访贫问苦时给老人洗脚,有时一天恨不得洗上九遍;但是每洗一次,他的负面情绪和消极情绪就会增加一次。一定不要这样给独居老人洗脚,这是一种消极强化(他是独居老人)。 我从小跟爹学写对联,年三十他忙不过来,我就帮他写,也学会了做对联。对联这类东西,是在有限的规矩里面达成无限的自由。这是自由的真相,没有绝对自由。 为什么诗词那么美?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能欣赏其内在美?就是因为这种在有限的规矩里面达到无限自由,是我们都需要的基于类似(人/事相关的认知、情绪)情境的认知重评。那是一种美,是一种我们能够跨越时空共鸣的创造性表达。 四、我们如何连接集体无意识? 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对联?为什么家家户户春节都贴春联?为什么各地古迹、名胜处处可见对联?因为对联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启动,是一种心流;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为什么说“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就是中国人自己的身份认同,你跟集体无意识是如何挂钩的。 中国有春联三换的传统。家里老人去世后,春联的内容和颜色三年之内要变化。我们安徽,第一年是白色,然后紫色,再到红色。
我父亲18年去世,享年88岁。19年春节我写了一首诗:“些许离愁放心间”。我母亲是11年走的,,所以他们“夫妻一别七年久,儿女犹忆九旬单”。 这种念想,给我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那年我在中关村跑了七八家文具店,没找到紫色的纸,只好回来把宣纸用国画紫色染了染,勉强写了春联。这是我的哀伤处理。 注:对联来自作者分享 我带研究生主要研究老年心理学。学生张玉静综述长寿的影响因素,才发现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居首。这是大五人格维度之一,根据西方大数据得出来。 其实齐白石先生在60年前就写过这么一句:“多吉者必慎,有寿者能仁”,中国人相信“仁者寿”。 “7±2”是1956年米勒教授(George Miller)发现的一个规律(注: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 ,并在5-9之间波动,被称为“7±2”效应)。中国人其实早就知道了,比如唐诗、宋词、元曲,每一句话都不超过九个字;但是内隐知识,我们没有如此明确地表达出来。 中国的画和昨天大家看的荣格患者那些画不一样(注:Ruth Ammann在主题演讲中,讲述了荣格收集的病人画作),因为我们中国画讲“留白”“知白守黑”,讲“气”。这个“气”是我们中国文化(包括中医药)大厦的奠基石,把它去掉,中国文化就少了很多东西,甚至会塌了。以后再专门花时间来讲这个“气”是什么东西。 中国文化“寓精明于浑厚,养心性以和平”,讲究“栽培心上地、涵养性中天”。我们强调“和而不同”。这跟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相信的“零和博弈”截然不同,这是中国提出并愿意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这三本书大家有时间可以找来看一看。我们主持翻译了这三本非主流的心理学书,个人觉得这是21世纪每个中国心理学人必须要看的,因为外国人反思现代心理学漠视文化功能,写了这些书。
中国诗词的情绪情感表达,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动力性(增力—减力(提高还是降低人的活动能力))、激动度(激动—平静)、强度(强—弱)、紧张度(紧张—轻松)等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因此,我在国内、国际心理学界行走,常乐于用艺术形式来确认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这是我作为理事长,今年向全国同仁拜年(写的) 这是我35年前学篆刻时刻的一方贺年印章,拿出来应景很稚嫩,对吧?个别。笔画都断了:-)但是,这是我个人自性化过程中留下的印迹,不揣简陋。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