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大会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

本文整理自Eva Pattis Zoja在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分析与沙盘游戏大会-会前工作坊上的授课部分内容,授课主题为:《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授课内容经作者授权使用。


我们今天要介绍一下沙盘游戏当中最有趣的事情。


在沙盘游戏当中,最有趣的事情不是说我要做什么,也不是我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场景或做一个什么意象;沙盘游戏中的意象来自于我们的双手,或者说是我们的表达。


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当我们用沙盘游戏工作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人们对此很惊讶,认为这是无意识的表达。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26.png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28.png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30.png

图:玛格丽特·洛温菲尔德,荣格,多拉·卡尔夫

(沙盘游戏的三位创建者)


一、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心灵的全部景象


我们先重申一下,何为心灵?心灵是包括意识与无意识在内的,所有的心理过程。


一般而言,我们了解自己的意识,但是不了解自己的无意识。而即便我们不了解无意识,它对我们依然是有影响的。


弗洛伊德关于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比喻——冰山理论: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可看作我们的意识,它只占到3%;水面之下可看作无意识的部分,占97%。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813.png


弗洛伊德的比喻|图源:网络


它让我们知道,即便我们用了很大努力去了解我们的意识,也不要以为我们知道了很多。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心灵的全部景象。


因为即使我们很努力地去了解我们的未知部分,但是我们依然无法完全百分之百地了解我们未知的无意识的部分。


二、咨询师更重要的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与来访者工作


接下来我希望跟大家讲一下,不同的咨询师与来访者工作时会有不同的方式,你要找到适合自己人格特质或心理类型的方式。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1121.png


有些咨询师比较外倾,有些咨询师更内倾一些,有些咨询师在工作中更多使用自身的感觉功能,有些咨询师更愿意使用直觉功能,有些咨询师用自己的情感的功能更多一些,有些咨询师发挥思维功能更多一些。


对咨询师而言,更重要的是,你要相信你自己。因为你要知道,别人使用的方法可能跟你不一样,未必适合你自己,你是用自己的方式在工作。


三、依恋:我们是需要彼此的,是需要关系的


“Attachment is a deep enduring emotional bond...”

依恋是一种深层而持久的情绪纽带

——John Bowlby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245.png

John Bowlby约翰·鲍尔比(1907- 1990)


我们可能是荣格心理分析师或者沙盘游戏咨询师,但是我们依然要学习约翰·鲍尔比 (Bowlby)提出的依恋关系,因为它是所有儿童心理治疗的根本,或者说,它是基础。


我想先通过几张图片中的意象来解释约翰·鲍尔比的依恋关系理论。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1528.png


上面这张图片,妈妈在看孩子,孩子也看着妈妈,他们的目光是相互对应、凝视的。这就是鲍尔比所讲的“依恋关系”。也就是说,孩子其实是从妈妈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孩子从妈妈的情感、表情当中感受到自己的情绪。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心灵不是藏在我们身体内部的一个东西,它其实是在两个人、两个个体之间产生的。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们是需要彼此的,是需要他人的,是需要关系的。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1716.png


那么,在这张图片中(注:上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在地震之后,刚刚被救出来,这是在海地发生的一场大地震,这个孩子被埋在废墟下一天后,才被消防员救出来。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是很安全的,因为有人抱着他。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孩子很不开心,他其实处于一种失神的状态。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2063.png


那么,在这张图片中(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是很安全的,他旁边的人非常和蔼,非常善良,对着他微笑,但这个孩子好像在找什么东西,他是失魂落魄的。


所以这个孩子在找什么东西呢?他已经安全了,他在找什么?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1958.png


在这张照片里,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孩子、同样一张脸,孩子完全变了。就好像这一瞬间,孩子的魂回到了身体里面一样,他自己又回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找到了他的妈妈,这个妈妈是能够去触碰他、接触他的那个人。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2063.png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2064.png


对比着看一下这两张照片(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孩子并不是真正失去了妈妈,他其实是失去了自我。而当他看到妈妈的时候,他整个身体系统都改变了。


我们可以借此想象一下心理咨询,当来访者来的时候,很多人是这样一张脸。他们也许并不是地震的受害者、幸存者,但他依然是这样的一张脸。


而在心理咨询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来访者的脸上开始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表情,也就是说,他的内在发生了一些变化,咨询师也慢慢地慢慢地成为他的依恋对象。


并不是说来访者与咨询师之间有这种依恋关系,或者说来访者把咨询师看成了妈妈,而是说,来访者内在的母亲功能被激活了。


所以通过游戏,我们可以唤醒孩子内在的(可以给他建立依恋关系的)母亲意象,而在他过去的生活中,他是没有接触过或没有意识到(这一意象的)。


四、孩子需要一个基础的照顾者


我接着讲约翰·鲍尔比的发现。鲍尔比发现战后有很多孩子成为孤儿,成为战争的受害者,他发现,他们和母亲的这种最基本的依恋纽带是断掉的。


那个年代有位非常著名的儿童心理咨询师——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2725.png

梅兰妮·克莱因


克莱因其实是发现了孩子的内在世界。然后鲍尔比说,不,你稍微等一下,因为很多孩子的创伤依恋问题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内在世界,而是由于外在世界里,他的妈妈就不在了。


当时,鲍尔比的理论不太被人重视,因为大家认为他只是关注外在事件而没有关注内在事件。因为人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是要寻求事物的内在需求和原因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事情?


但是鲍尔比不讨论原因,他讨论目标。比如,他看到小孩子哭,他想的是小孩哭了不开心,那你到底想要什么?他研究的是这个目标的东西。


其实从某种层面上来讲,荣格也是讨论目标的。所以鲍尔比其实用的是一种非常荣格化的研究方式,他认为孩子之所以哭,之所以出现依恋问题,是因为他需要一个最基础的照顾者。


我们可以把荣格的理论和鲍尔比的理论相结合,鲍尔比所讲的这种本能——孩子去寻找母亲的本能,在荣格这里用“原型”来表达。实际上对我们的心灵而言,本能和原型都非常重要。


所以其实鲍尔比的理论和荣格的理论讲的是同一种东西,只是在不同层面上。鲍尔比讲的本能是在真实的社会、真实的世界层面上去寻找母亲,这个母亲是真实存在的。


而荣格讲的是原型,是母亲的功能,他是在无意识层面或者更深入的心理层面去讲这个问题。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244.png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245.png


五、游戏其实是在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谈谈游戏的重要性,因为孩子总是喜欢游戏,那么我们就要了解,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通过自由的游戏,孩子的心灵会有新的、不同的体验。今天,通过神经科学的研究,我们知道,大脑中有7种动机体系,而游戏是和其他动机体系一样重要,它根植于我们的大脑当中。


有人曾经用老鼠做过一个实验,实验中,老鼠繁殖了很多小老鼠,这些小老鼠从生下来,就不准它们做任何游戏,小老鼠之间也是不能玩的。


那么,当这些小老鼠长大之后,它们无法进行任何的社交活动,就是在鼠群里面,它们没有办法进行任何社交,甚至无法去交配。所以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残酷的实验,这些老鼠是非常受压抑的。


同样,人类的孩子也是如此,如果我们不让孩子去玩的话,他们就无法社会化,也就是说,他可能失去了和他人社交的能力。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597.png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孩子们做沙盘游戏的时候,即使他只是自己玩,跟咨询师没有任何互动,那么其实他也是在学习社交技能,他的社交功能也会在不断好转。因为在游戏的过程中,他其实是学到了这部分,他的内在是在学习社会化。


所以面对这样的孩子,作为咨询师,你只需要相信孩子就行了。你只需要相信孩子,他会选择正确的游戏方式,他会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游戏方式来让自我发展。作为咨询师,你只需要在那里就可以了。


【工作坊精华】荣格学派儿童沙盘游戏治疗的不同层面 Eva Pattis3795.png


六、咨询师如何与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工作?


学员提问:基本上,多数的来访者是不安全型依恋。在我的个案里面,有很多来访者是偏回避型依恋的,就像穿着铠甲一样,他们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功能,谈到感受和情感,基本上会回避,会更多跟你做一些脑力方面的探讨。那么,我们怎么样去跟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工作呢?怎样去更深入地链接他的情感?可以从哪里切入?


答:非常感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咨询师其实是无法跟这类来访者建立关系的。回避型依恋的来访者,其实是不想跟咨询师一起玩的,他只想自己玩。他不想要这种关系,因为他没有这种感觉,这是真的。


在沙盘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来访者在沙盘周围种一圈树,然后他自己在后面玩,这等于是来访者用树把他和咨询师隔开了。他是在象征性的表达:我不需要你,我就是想自己在这里玩。


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来访者,作为咨询师,你应该是让自己不被(来访者)看到,让他自己玩。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师既在这里,又不在这里。这是为了来访者的需求。


我们要相信来访者,他也许需要很长时间去慢慢地、慢慢地在沙盘游戏中建立关系,他要慢慢地先和沙具互动,然后再慢慢地和其他的互动建立关系,我们需要允许来访者这样做。


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缓慢的,有时候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工作,关系才会慢慢建立。作为咨询师,只需要默默地观察他,不要去问他问题。在观察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使用的沙具、他做的沙盘是在慢慢变化的。所以我们只需要去观察,不去问他问题,不要问他的感受。


这种情况,用个体沙盘来治疗是非常困难的,进行团体沙盘可能会更好一些。哪怕是所谓的团体沙盘,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单独的沙盘,哪怕这个团体非常小,对这类孩子也会更好一些。


因为在团体沙盘中,孩子可以直接在团体当中感受到温暖,他与团体建立依恋关系比他跟个体建立依恋关系要容易得多。